如果说事业单位笔试考察的是考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那么面试考察的绝对是考生的综合实力。结构化面试中,无论从考场的布置还是考官、考务人员的精心安排来看,面试都是一场对考生360度无死角的全方位考察。作为考生,要想在面试中脱颖而出,不仅要学会基本的应答思路与技巧,还应更加注重自己答题思维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第一,思维的高度。思维的高度在综合分析现象类和漫画类题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一道现象题:现代社会,邻里互不相识,记不得别人名字回来找名片,另外一方面,网上交友却越来越频繁,请谈谈你的看法。很多考生会从现在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网络的便利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属于就现象论现象,没看到问题的本质,体现不出思维的高度。实际上,该题反映的是人们之间冷漠和缺乏信任的问题,本质是社会信任危机。考生之所以会犯错,是在因果关系分析上出现了差错。无论是生活节奏还是网络的便利性,都是属于哲学范畴中的外因,而人们自身的因素即内因才是真正导致问题出现的决定性因素。再比如一道漫画题:画面上是一个卖糖葫芦串的人,扛着一个插各式各样假证件的“糖葫芦串”在吆喝:“办证,20至200元。” 对这道题我们可以从制假、贩假、买假三个层面答题,但是仅就画面就事论事,是不够的。深入分析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把主题上升到诚信建设的高度。在答题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升华主题,体现高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凸显高度呢?中国有句老话叫“发乎上而取乎其中”,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的的理论高度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十二五规划纲要、十八大报告,乃至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文件都是我们提升理论素养的重要宝库。建议大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这五大领域整理并熟练掌握各领域的理论术语,只要能运用到答题中,就一定能体现理论高度。
第二,思维的深度。有这样一道观点题:有人说,做领导要懂得“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你是怎么看的?有人开篇就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显然这样说不妥。更好的答题方式应该是,先说做人应该真诚,不能谎话连篇,言不由衷,欺上瞒下;再说,但是,有些时候办事情要注意说话方式的灵活性,如果什么话都说可能造成别人的反感,影响工作,所以有时候也会少说几分话;再说,然而对于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一句话都不要说,更何况三分话;最后说,公务员有些机密的事情,是一分都不能说的。这样的话,就把一道题逐层逐层地剖析开来了,显得有深度。
思维的深度如何凸显?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观点,任何一个现象或观点,都可以用辩证法来看待。考生开篇喜欢表态,说这句话是正确的错误的或辩证的。但要注意的是往往这些说法并不绝对正确,反而开篇下这样的结论容易给考官感觉结论写得过于武断,答案过于扁平化没深度。建议考生在答题开头一定不要过早下武断结论,要善于用层层剖析的逻辑架构。
第三,思维的广度。公务员的思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反映到面试答题上就是有些问题要看得全面(不是所有问题),不能过于片面地回答。举个例子:农村妇女死去丈夫后,丈夫欠下的债,她本可以不偿还的,但她却不顾生活的困难和孩子学习的压力,毅然坚持替丈夫还款,而且还登报寻找债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通常,大家在答题时会大力肯定这个妇女的行为。但容易忽略这种行为也有可能有以此诈骗的问题。虽然说另外想到的是负面社会问题,但是可以反映考生的思维的广度。
如何凸显思维的广度?考生在看到一道看似简单的问题时,要试图多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一个积极的现象会不会存在什么弊端,做到考虑全面。
首先,要善于观察日常生活,比如在路上看到行人失窃、交通事故、修路等现象,在网络上看到城管打人照片疯传、肯德基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等现象,不妨多从公务员的角度,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多思考思考;其次,一个人的思考角度难免不够全面,平时可以多看《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介上的评论性文章,参考官媒的评论员看法,以及网友的评论。“为山九仞,起于累土”,思维的广度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积累。
本文只是通过几道例题明确了考生可以从思维的高度、深度与广度这三个层面去体现思维发散性,以及提供了一些拓展思维的方法。考生想要在面试中凸显思维发散性克敌制胜,还需要经过大量的答题训练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