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个性化实验
【实验者】早期实验:费斯廷格、佩皮通和纽康姆。后期实验:津巴多
【实验过程】
实验一:费斯廷格、佩皮通和纽康姆的去个性化实验
他们以男大学生为被试,要求各组的男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议论自己父母的缺点。一种条件是,被试身戴名签,互称名字,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这是可辨认组;另一种条件下,被试身着长袍,头戴面罩,只露出眼睛和鼻孔,相互都不知姓名,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这是去个性组。实验结束,在各组议论完了之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试对再次参加议论的喜欢程度。
实验二:津巴多对去个性化的实验研究
他将女大学生四人组成一组,告诉她们,为了研究移情作用,要求她们对隔壁房间的两个女生实行电击。与费斯廷格等人的设计类似,一组是去个性化组(穿上特大号白色实验服,戴上头盔,不称姓名),一组是可辨认组(直呼姓名,戴姓名标签)。在实施电击之前,让被试听将被电击的两个女生的谈话录音。其中的一个听起来是举止文雅,心地善良,讨人喜欢的(她说自己的工作是教育智力迟钝的儿童,现时还在支持自己的未婚夫攻读医科学校);另一个听起来是自我中心、令人讨厌的(她说她特别讨厌犹太学生)。
【实验结果】实验一结果:去个性组肆无忌惮地数落、辱骂自己的父母,充分表现对自己父母的厌恶与不满。去个性化小组比可辨认组对群体成员更加富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学生们更喜欢在去个性化的小组里再次议论自己父母的不是)。
实验二结果:去个性化小组实施电击的时间平均为900毫秒,可辨认组成员平均使用电击时间是470毫秒,前者是后者的2倍。实验进行20次,当进行到第10次电击时,两个女生挣脱了绑在手上的皮带,但又都被被试重新绑好,继续完成后10次电击。在后10次电击中,去个性化组对两人的电击时间都延长了,而可辨认组则区别对待,延长了对讨厌者的电击,却缩短了对善良者的电击。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均显示出,个体在群体中由于减少了可辨性,降低了责任感强度,从而消融了个性,做出单独时不敢做或未考虑做的事情,尤其是做出违反和破坏群体准则的行为,即表现出去个性化。一般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匿名性、责任分散和自我意识下降等。
【真题示例】
1.【单选】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羞辱感、负罪感和自责感,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做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队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这种现象属于( )行为。
A.责任分散 B.从众现象
C.去个性化 D.群体促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题干的表述符合去个性化的定义,故本题选C。
2.【多选】去个性化的主要原因有( )。
A.匿名性 B.责任分散
C.个人行动 D.自我意识下降
2.【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去个性化的原因。一般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匿名性;(2)责任分散;(3)自我意识下降。故本题选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