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模拟题16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造”,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的问题上,这种观点倾向于( )。
A.成熟论 B.外铄论
C.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D.遗传决定论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先天因素 B.环境因素
C.遗传因素 D.个体活动
3.2岁儿童的口头言语能力发展最迅速,但过了这一阶段后,发展的速度明显下降,这体现了个体发展的( )。
A.连续性 B.顺序性 、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4.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 )。
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5.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经常会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来达到与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教育者的这种做法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特点。
A.稳定性 B.不平衡性
C.差异性 D.互补性
6.一般来说,人的智力发展是呈( )分布的。
A.负偏态 B.正偏态
C.正态 D.偏态
7.在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中,如果智力商数是100,这意味着该个体智力处于( )水平。
A.平常 B.高于平常
C.低于平常 D.聪慧
8.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 B.动机
C.兴趣 D.意志
9.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智力划分为三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单元,最后他在理论上确定有( )种智力。
A.120 B.150
C.128 D.136
10.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卡特尔 B.霍华德·加德纳
C.华生 D.韦克斯勒
【参考答案】
1.B
【解析】题干中强调教育隐喻为“塑造”,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表明学校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因此,属于外铄论。故本题选B。
2.B
【解析】这句话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故本题选B。
3.D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题干所述即为这一点的体现。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故本题选D。
4.C
【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故本题选C。
5.D
【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表现在:生理与生理、生理与心理之间。故本题选D。
6.C
【解析】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即多数人为正常,超常和低常的为少数。故本题选C。
7.A
【解析】韦克斯勒量表用标准分表示智商的正态分布,平均分为100,标准差为15。所以智力100是平均水平,故本题选A。
8.A
【解析】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故本题选A。
9.B
【解析】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形成的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故本题选B。
10.B
【解析】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我认知智力。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