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价值珍稀却又命运多舛。在其1650多年的历史上,有辉煌有沉寂,也有过一段“吾国学术之伤心史”——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今天,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旅游开放经验典型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莫高窟以非凡的远见,展示了有效的遗产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护遗产地的价值,树立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典范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综合分析】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着文化自信,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民族文化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民族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
【提出对策】
首先,深入挖掘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其次,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再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从事这项工作;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
最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各族文化精粹;引导好各国学者讲好民族文化遗产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